不良高企、资本充足率告急,多家农商行信用遭“降级”

时间:2023-08-02 02:42:05 来源:蓝鲸财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资料图)

在经历业绩亏损、不良大幅走高后,又有两家农商行主体和相关债项评级遭到下调。

7 月 31 日,中诚信国际公布山西榆次农商银行及延边农商银行的跟踪评级报告。其中,山西榆次农商银行主体信用评级从 A- 下调至 BB,下调五个等级;延边农商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由 A+ 下调至 A-,下调两个等级。

蓝鲸财经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两家农商行,今年以来,河南一家农商行主体信用评级同样遭到下调。此外,亦有两家农商行主体信用评级展望为 " 负面 "。

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指出,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小型银行容易受区域经济变化影响,另外,个别中小金融机构存在内部控制薄弱、外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更容易发生风险。

有银行业分析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分析道,中小银行应根据监管要求加快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制定合理考核激励机制,加快风险处置,提升经营和风控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信用 " 贬值 ",不良高企

中诚信国际跟踪评级报告指出,评定山西榆次农商银行的主体信用等级为 BB,评级展望为稳定,较上一次评级下调五个等级;评定 "18 榆次农商二级 01" 和 "19 榆次农商二级 " 的信用等级为 BB-,均较上一次评级下调三个等级。

同时,将延边农商银行主体信用等级由 A+ 下调至 A-,评级展望为稳定。将 "17 延边农商二级 01"、"17 延边农商二级 02" 和 "17 延边农商二级 03" 债项信用等级由 A 下调至 BBB+,均下调两个等级。

在评级报告中,中诚信国际给出信用等级调降的几大考量的负面因素。主要包括不良贷款增长、资产质量下行压力大、资产回收困难加大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控难度、出现亏损、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性指标下滑、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

其中,中诚信国际报告显示,山西榆次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水平,逾期、关注和续贷类贷款占比较高,贷款质量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同时,该行业务集中于榆次区,贷款行业和客户较为集中,业务发展和资产质量易受地区经济环境波动、单一行业和客户经营情况变化影响。

蓝鲸财经记者注意到,截至 2022 年末,山西榆次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达 18.91 亿元,不良贷款率已高达 16.94%。

在延边农商银行方面,评级报告亦指出,在区域经济持续下行环境中,该行逾期和呆滞贷款增长,同时受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暴露影响,合并口径不良贷款增长;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房地产行业敞口较大,瑕疵类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较高,未来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下行和拨备计提压力。

数据显示,该行不良率已大幅飙升,并远超平均值。截至 2022 年末,延边农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6.65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19.53 亿元,增幅 114.08%;不良贷款率 4.26%,较上年末增加 2.16 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全国商业银行 1.63% 的平均水平。进入今年一季度,该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一季度末达 4.3%。

此外,从资本充足率来看,延边农商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9.57%、7.94%、6.78%,分别较上年末减少 2.29 个百分点、1.48 个百分点、1.43 个百分点,低于监管要求。而山西榆次农商行甚至降至负数,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2.49%、-5.47%。

蓝鲸财经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除了不良和资本充足率,上述两家农商行的盈利能力亦不乐观。

2022 年,延边农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 15.99 亿元,同比下滑 43.86%;利润总额 -7.38 亿元,同比下滑 240.57%;净利润 -7.77 亿元,同比下滑 279.45%。2022 年末,该行净息差仅 0.01%。进入今年一季度,该行再次陷入亏损,当期净利润为 -2.8 亿元。

在山西榆次农商行方面,评级报告数据显示,2022 年,该行实现净营业收入 0.87 亿元,较上年下降 47.41%;实现净利润 0.02 亿元,较上年下降 34.28%。2022 年,山西榆次农商行存贷利差持续收窄,净息差仅为 0.07%;全年实现净利息收入 0.13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88.84%。

部分中小银行风险仍存

蓝鲸财经记者注意到,除了上述两家农商行,今年 1 月,河南宝丰农商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也同样被下调两个等级,从 A+ 降至 A-。此外,7 月,贵州花溪农商行以及吉林蛟河农商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展望分别被东方金诚以及新世纪评级维持为 " 负面 "。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所涉银行类别均为农商行。不难发现,当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仍存在一定风险。今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其中去年二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全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现有 366 家高风险机构总资产仅占全部参评机构总资产的 1.55%。

其中,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 217 家和 118 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 92%。

一位评级机构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指出,与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相比,农商行、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银行容易受区域经济变化影响,另外,个别银行存在内部控制薄弱、外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更易发生风险。其认为,这些银行亟需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另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亦向蓝鲸财经表示,由于区域经济、各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水平等差异,中小银行会出现一定分化。银行应根据监管要求加快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治理,制定合理考核激励机制,加快风险处置,提升经营和风控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其补充道,凭借自身区域地缘优势,中小银行应立足当地经济市场发展,有效满足当地发展需求,提供 " 适销对路 " 的优质服务,在解决客户难题、提高客户粘性方面多下功夫;同时,应培育和吸引人才,增强金融产品服务创新能力。

中金公司银行 + 研究团队曾于今年 2 月发表观点指出,当前宏观环境下,银行经营具有挑战性,此外还有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持续影响传统金融,中小银行应当取长补短,通过科技赋能、综合金融服务、网点渠道优势,在激烈竞争之下依靠差异化金融服务和产品取得市场份额。

对于中小银行风险及其影响的问题,该团队认为,考虑到过去五年的风险处置经验,预计 2023 年中小银行的风险暴露应有区域分化、有序处置两大特征,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较为有限,无需过分担心系统性风险。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文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